悼念向老
向老的心血与智慧成就了武汉地标建筑黄鹤楼,也给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印记,我们会永远记住他的贡献。
“搞不好黄鹤楼,我就去跳长江”
记者专访时
讲述了重建黄鹤楼背后的故事
“搞不好黄鹤楼,
我就去跳长江”

湖北省人民政府1980年2月26日批准的黄鹤楼重建方案。(图据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微信公众号)
向欣然说,他与黄鹤楼结下的是“终身之缘”。
向欣然是浙江人,1950年举家迁来武汉,住在汉口。10岁的向欣然周末去武昌,人生中第一次探寻黄鹤楼。当然,只能看到旧址,一座白塔和其他庙宇建筑。
大学他考去清华大学建筑系,“我做梦也没有想到,会用我的手参与完成了黄鹤楼的重建”。他说,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,是冥冥中的巧合。
事实上,向欣然后来的重建黄鹤楼设计方案被选中,也是“纯属偶然”。

1983年夏向欣然在施工现场。(图据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微信公众号)
1978年,武汉市继1950年代首次倡议重建黄鹤楼之后,再次启动了黄鹤楼的重建工作,并向全市广大设计人员广泛征集新黄鹤楼的建筑设计方案。有关部门传达湖北省委对设计的指导思想,要求“不要拘泥于哪个朝代,要把古代黄鹤楼建筑上的优点都吸收过来,结合现代建筑艺术和建筑材料,创造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点的新黄鹤楼”。
最先征集来的20多个方案五花八门,但都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黄鹤楼该有的样子,得不到认可。
这时,向欣然所在的中南建筑设计院,有一位老先生的方案,比较受领导们的赏识。于是,院里成立了攻关小组,一共四人,其中便有向欣然。
向欣然承担的工作,除了替老先生画效果图,还要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做一个备选的方案,以增加中选的保险系数。到了后来,向欣然根据各方意见修改多次的备选方案更受欢迎,老先生也退出了小组。
最终,1980年2月26日,向欣然设计的平面成方形,四望如一,攒尖顶、四面升起小牌楼的屋顶,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清式黄鹤楼屋顶特征的方案被一举选中,并被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准为重建黄鹤楼工程实施方案。

1984年施工时向欣然在大匾前留影。(图据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微信公众号)
方案定下来了,向欣然非但没有轻松,反而压力更大了,因为黄鹤楼重建工程才真正开始。当时,国内尚无电脑绘图技术,120余幅建筑施工图基本都是他个人手工绘制。
因为本科学的是普通建筑学,缺乏古建筑研究的教育背景,对于仿古建筑的施工图,他完全没有经验,只能利用各种时间恶补,并到清华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中南大学等学校请教专家。
回忆起当时的压力之大,向欣然用了一个词“如履薄冰”。他常常晚上睡不着觉,一米八的个子只有120斤。
然而,对于这样一个刚四十出头的连工程师都算不上的普通技术人员,还有着明显的弱项,即使他再努力,来自于各界的质疑仍无法避免。
在第一次工程协调会上,一位领导当着40多人的面,问向欣然:“你能把黄鹤楼搞好吗?”自认为被逼到墙角,没有退路的向欣然站起来说:“搞不好黄鹤楼,我就去跳长江!”此言一出,四座皆惊。
不过向欣然认为,他口出狂言是因为自己有底气,代表自己的一种弘扬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使命感。
1985年6月10日,在黄鹤楼落成典礼上,记者问他心情怎样,他说他口头上回答“激动”“高兴”这一类词语,其实心里最想大哭一场。多年的压抑和憋屈,在那一刻释放。


再欣赏一次大师的手绘画作
2017年,向欣然出版《建筑师的画》一书,著名画家唐小禾在为他这本书写的序言中说:“
我毕生从事绘画,却是个建筑艺术的崇拜者。我的朋友向欣然是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师,却毕生热爱绘画艺术,他的钢笔和水彩速写画,其内容的生动、丰富,构图的有趣,用笔用色的娴熟潇洒,绝不逊色于一些专业的画家。
”
作为一名知名的建筑师,向欣然画笔下有设计图,也有外地采风速写,武汉老城风貌,以及东湖风光,还有访美见闻。
让我们再欣赏一次建筑师笔下的手绘图。
①
柳州.柳江浮桥

②
宋代界画《黄鹤楼》
(根据原画照片描绘)

③
太平天国时期的黄鹤楼
(根据历史照片描绘)

④
新风格的黄鹤楼建筑方案

⑤
黄鹤楼“标准像”手绘图

⑥
汉口·六渡桥

⑦
1926年建的汉口总商会

⑧
汉口·东正教堂

承德·普宁寺大乘阁

版权声明:【除原创作品外,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、图片、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如,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】